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网络社会。他写道:“‘网络社会’并不是即将出现的一种社会结构,而是唯一的社会结构!这不是未来学,而是‘现在学’:它分析的是正在浮现中的新的社会结构。”在十年前得出这样的结论,还是有远见的。不过,今天人们已经越来越感受到,网络社会已经扑面而来:既令人振奋,而叫人不安。令人振奋的是,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更方便和便捷了,地球村那种天涯若比邻的感觉也让人们温暖和新异。令人不安的是,我们的越来越透明了,我们的生活数据正被人时时刻刻收集着,私与公的界限变得模糊了,这样的变化让我们不适应。
纳尔逊·古德曼曾有言:“世界不是发现的,而是构造出来的。”哈贝马斯的观点与此类似,他指出“一个是生活世界,一个是系统世界,系统世界就是构造出来的。”是的,世界是“我”、“你”与“它”共同构造出来的,至少到目前为止,人类仍然是最为关键的构造者。人类利用语言、符号、情感、理性、艺术、事实、阐释等方式彼此勾连,并又利用这些人造物与世界互动,构造与被构造着,人与物共同进化。而今天,数据成为一种新的构造形态——它是能源、是材料,是新的人的延伸,是更为关键的构造物,人与世间万物都在其中,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的,它都能够以信息的方式被发现并且可以被收集存贮起来,甚至有人干脆认为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人本身——从政治动物、符号的动物,转移到人就是信息源,是数据流。
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曾如此定义大数据:“无法在可容忍的时间内用传统信息技术和软硬件工具对其进行获取、管理和处理的巨量数据集合,具有海量性、多样性、时效性及可变性等特征,需要可伸缩的计算体系结构以支持其存储、处理和分析。”是的,随着各种智能端终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个人和机构在实践与运作中产生的数据的被积累起来了,而互联网早就为这些数据连接起来奠定了基础。这使得智慧大脑得以形成。如果说,在传统社会中,管理者也在收集各种数据以求决策的科学性,不过,那个时代,收集数据是一件相当费时费力之事,而且由于收集与分析数据能力有限,使得传统社会的治理更具有天赋运作的意味。而今天,更为准确与海量的数据的获得要容易得多,对数据的分析也越来越有针对性与科学性,因为大数据以及相关的数据分析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为现代社会治理与决策提供了更好的基础。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中指出:谷歌可以成功地预测甲型H1N1流感爆发,与官方数据相比,谷歌成了为一个更有效、更及时的风向指示标。“
近几年,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大数据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如2015年8月,国务院就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大数据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17年12月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
从城市管理方面看,小到井盖、路灯,大到桥梁、隧道;从车的流与止、人的聚与散,到街市百态、舆情民意,所有这些,都以数据流的形态呈现在那里,城市管理“工作闭环”和“黑盒”都被数据照亮了,见或者不见,理或者不理,体现了现代社会管理者的智慧与观念。可以说,在大数据面前,懒政变得越来越难了。
对于有作为的管理者而言,大数据是国家与城市治理创新的助手,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和开发的重要资源,用得好自然有利于公共决策和协同治理,有利于民生服务、发展规划和体制创新。2018年8月,北京字节跳动公司发布《城市光谱——2018 上半年网民阅读偏好研究报告》,这份研究报告对全国 366个城市的信息消费偏好进行量化分析后发现,不同地区的网民在指尖体现出的消费差异巨大,这其中超一线城市就表现为对科技和财经的关注度远高于其他地区。通过对比分析“城市光谱”展现出的城市人文气质,可以方便地洞察目标受众的兴趣偏好,并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提出解决方案。这份研究报告不过是众多城市大数据分析中的一个案例。实则城市运行有无数种数据可以进行分析和总结,比如交通数据、旅游数据、日常生活消费数据、政务数据、医疗数据和休闲数据等等,每一种数据的分析,都有利城市管理者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治理改革,如此,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自然可以大大提升。
再如2018年10月30日,字节跳动发布了《为什么是成都——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研究报告》。据悉,这是国内首份世界文化名城大数据研究报告。该报告从“经济基础”“文化资源”“历史渊源”“教育科研”“对外交流”和“交通通讯”6大维度,根据数据的展现形式结合城市的特点对照研究,提出将世界文化名城分为历史型、艺术型、交流型、现代型、综合型5大类型的“世界文化名城指数”体系。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探索方向,有国际比较视野、有大数据作为分析的基础,这使得我们对中国的城市品牌建设和城市特色定位有了一个新的抓手。
当然,大数据本身并非智能的,它呈现在哪里,并不能自动为社会治理服务,它需要有智慧的大脑去发现和运用,对于善用者而言,它是新的活的能源,对于没有分析和处理能力者来说,它就是死的数据。毕竟,大数据的技术手段并不能包办解决一切问题。而且,数据本身是中立的,它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成为作恶都的工具。舍恩伯格就警告过我们:“大数据会是我们合理决策过程中的有力武器;倘若运用不当,它可能会变成权贵用来镇压民众的工具,轻则伤害顾客和员工的利益,重则损害公民的人身安全。我们所冒的风险比想象中的还要大。”因此,让大数据积极发光的背后,是人文、是人性,是同情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与追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