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泛测(北京)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环境物联与大数据应用高峰论坛”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拉开帷幕。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首席科学家柴发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彭宾、天津泰达低碳中心主任宋雨燕、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院常务副院长吴俊锋等专家、领导参加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上半场会议由环境物联与大数据联合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王世汶主持。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彭宾先生首先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此次论坛的重要作用,指出智慧环保建设已经步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提升环境治理工作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对推进我国的环境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泛测环境CEO兼首席科学家管祖光博士在致辞中表示,科技创新是中国走向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道路,作为微监测时代排头兵、带领者的泛测环境,利用创新物联网的手段获取广泛数据,并且把这些数据经过分析、加工和运用,最后服务于政府决策和百姓生活。
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首席科学家柴发合在高峰论坛上针对环境物联和大数据的应用现状和未来的展望进行了演讲。在柴发合看来,未来10-15年,甚至20年PM2.5仍然是我们国家最重要要防治的污染物。他提出要在原有探测系统下整合一个整体的城市和国家空气质量管理体系,把目前数据只是共享的状态,提升到大数据平台整合分析的一个水平。
天津泰达低碳中心主任宋雨燕表示,天津经开区去年对智慧环保做了一些探索,作为一名基层环保人,深知环境数据对于环境监管、产业规划的重要性。并分享了开发区在物联背景下大气精细化管理方面的实践成果和案例。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俊锋分享了”工业园区智能化环保监管体系建设展望。
会议下半场,由中国环保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翟滨主持的议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环境应用中的实践及发展“将本次会议推向了高潮。
泛测环境COO王立国在对话中表示,未来一到两年至少有一半环保企业会消失,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技术也都只是工具,永远改变不了做企业的核心价值,就是解决客户实际需求。
王立国还表示,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面临着两点最典型的困难。其一,假设把环保部门比喻成一个“病人”,泛测环境就一台CT机,其它公司有的做验血,有的做核磁等。而“病人”到医院是想治病的,但真正能够看好病的门诊大夫是非常少的;其二,怕“病人”不重视。中国环保监测产业的催生,实际上是给环境管理者的低效买单的,如果“病人”不重视,即使再先进的技术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再者双方也需要双向匹配。
王立国在会上分享对未来环保产业健康良好发展的愿景。他表示,未来健康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需要营造一个充分市场竞争环境,让各种新型技术去展露头角,而行业提到的标准反而会成为一个阻碍技术创新的瓶颈,所以像这样影响市场行为的政策越少越好。
广东柯内特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创新研究院院长龙力辉表示,现在的环保企业都是在解决问题,而未来的环保企业会是管理问题和预防问题,从一个强监管变为后服务阶段,我们希望政府多一点包容、多一点开放,少一点标准和规范,充分发挥市场优胜劣汰机制作用。
北京首创大气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科宇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环信环境自动检测有限公司、安徽宝龙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等公司代表分享了各自在环保领域实践探索和研究。
相关阅读:
青云QingCloud加入CNCF:贡献开源生态,持续推进云原生应用
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IDC圈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